不合群是表面孤独,
合群是内心的贫瘠。
作者:洞见·瑾山月
董宇辉曾在直播间谈起王小波:
这人挺有意思,没有好看的皮囊,却有着极为有趣的灵魂。
王小波,一直是另类的存在,他的趣事不胜枚举。
在人大任教时,王小波迷上了计算机,整天待在屋子里写代码。
朋友劝他与外界多接触,可他却说,生活应该有一些新奇和有趣的东西。
叔本华说:“要么孤独,要么庸俗。”
有趣的灵魂往往独行,无趣的人生才会合群。
1
有趣的灵魂独行
在云南插队时,王小波有个“野牛”的外号。
他像头自由的牛,整天歪着脑袋,四处溜达,但却从不往人群里走。
有一次,村长带着知青们忆苦思甜,却怎么也找不到王小波。
后来才发现,他一个人躲在麦垛里,捧着一本书,边笑边看,如痴如醉。
还有一次,王小波不愿待在宿舍和人瞎聊,大晚上摸黑跑出去,叫着几个孩子,讲了一堆稀奇古怪的童话。
孩子们拍手叫好,王小波自己更是乐得前仰后合。
插队的日子苦不堪言,干活干得腰生疼,他还打趣说“后腰像给猪八戒筑了两耙”。
但日子再苦,他也不和别人凑在一起抱怨诉苦,而是自封为“愁容骑士”,像堂吉诃德那样去荒野上舞刀弄枪,排解苦闷。
他早就发现,在这个乏味的世界里,只有自己能把自己哄开心。
王小波小时候家庭忽遭变故,大伙都像躲瘟神一样避着他。这正合了他的意,他本来就不爱扎堆。
他用硬木、铁管、钨丝造玩具手枪,和院子里的一棵树对打;还时常猫进书房,成宿成宿地偷看“禁书”。
外人觉得他内向孤僻,实际上,是除了自己,王小波根本找不到更好玩的人。
都说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,精神富足,灵魂丰盈的人,的确很难找到同类。
于是,独处,便成了他们的最佳选择。
刘震云在小说《一日三秋》里,写过一个叫“六叔”的怪老头。
六叔从话剧院退休后,赶走了自己的徒弟,断交了狐朋狗友,把自己关在家里,埋头作画。
他为每幅画写打油诗,编小故事,沉浸其中,乐此不疲。
别人敲门他不应,媳妇唠叨他不听,除了吃饭睡觉,就像被钉在了书桌上。
大家笑他疯癫,但他却快乐得无以复加。
有人在网上问:“孤独的人,是不是很无趣?”
复旦大学的陈果教授回答说:“恰恰相反,孤独者是极其有趣、极其丰富的人。他们不是迫于无奈陷入寂寞,而是有独特的自我消遣的方式。”
有思想的人,无需向外行走,他们的内心就是一座取之不尽的矿藏,蕴含着丰富的能量。
《孤独:自我的回归》一书中写道:
人类最深刻、最基本的精神体验,都是发生在内部的,是需要借助孤独与独处的。
2
无趣的人生合群
王小波曾在国外留学过2年,刚去时,所有人都劝他改改孤僻的毛病。
好吧,他就盲目地跟着别人上课、写论文、与导师探讨学术……
有一次被同学拽着参加聚会,他红着脸逼自己和外国人搭讪,之后便和其他人一起吹牛,侃大山,一杯一杯地喝酒。
直到把喝得自己晕头转向,才恍然察觉,一天就这么过去了。
他看上去是合群了,但内心却越来越苦闷,深感生命被严重消耗。
思索再三,王小波决定做回自己。
他不再到处应酬,而是回家闭门写作。攒下一点稿费后,买了辆破旧二手车,到处游玩。
他还把自己装扮成《汤姆·索亚历险记》里的汤姆,去沼泽和森林里探险。
王小波说:“孤独,寂静,在两条竹篱笆之中,篱笆上开满了紫色的牵牛花,在每个花蕊上,都落了一只蓝蜻蜓。”
在他看来,人迹罕至的地方,内心的情趣才能像花一样盛开。
可遗憾的是,很多人对此难以理解,只知道向外界寻找生活的意义。
作家李尚龙 ,在书里讲过一个朋友的故事。
这个朋友多年来混迹于各种交际圈,像个随叫随到的服务员,别人一喊,就跑过去。
他看上去人缘不错,生活充实,可忽然有一天,他对李尚龙说:“我感觉自己和死了一样。”
原来,这位朋友忙了大半辈子,却始终找不到自己的兴趣点,外界的热闹根本无法弥补他内心的空虚。
李尚龙感慨道:“当一个人停止思考,不知道活着的目的,就会无意识地行走在人流大军中。”
因为,精神贫瘠的人,只能抱团前行。
一个人如果可以向内探寻,根本不必向外求索;如果可以自得其乐,绝不会靠别人打发时间。
就像独居瓦尔登湖的梭罗,越是无人问津,越能思如泉涌;就像《月亮与六便士》里的保罗,越是远离人群,越能灵感迸发。
平庸的人用热闹填补空缺,优秀的人以独处成就自己。
不合群是表面孤独,合群是内心的贫瘠。
3
人要活出自己的趣味
1997年,王小波应朋友之邀,为某杂志写了一篇新年贺词。
朋友本是好意,想借此为王小波在文坛打开局面,让他认识更多的人,建立自己的圈子。
没想到,文章写成后,着实令人哭笑不得。
王小波既没有歌功颂德,也没有好话连篇,而是写了一个“打鸡血”的笑话:
一群人,每天一大早拎着大公鸡在医院排队,让医生给自己打鸡血。因为人们相信,打上鸡血后,会精神百倍,精力旺盛。
王小波读着自己的文章,狂笑不止,一旁的朋友却阴着一张脸,质问他:“为什么要这么写?”
王小波一本正经地说:“新年来临之际,本想写点凑趣的话,可我觉得这种事更好玩。”
结果可想而知,文章发表后,非但没有为王小波拓宽社交,反而令他备受冷落。
他只能在无人问津的孤独中,一个人欣赏自己的佳作。
但王小波不以为意,在他看来,就算独自行走,也要迈出快乐的步调。
而这一观点,在他的杂文《一只特立独行的猪》中,更是彰显得淋漓尽致。
农场上有只猪放荡不羁的猪,吃饱了就跳到房顶晒太阳,没事就四处瞎逛,有时学两声汽车喇叭,还会嘲笑人的丑态。
同样的,这只猪也被人嘲笑,被其他猪疏远。
王小波尊称它为猪兄,非常钦佩猪兄敢做自己的勇气。
其实,这不单单是一种勇气,而是不被世俗标准羁绊的智慧。
韩国插画师李彦姃,也有过类似的经历。
当她置身车水马龙的都市,只感觉疲惫不堪。
后来,她去了乡下,开始离群索居地生活。
她一个人登山望海,向着呼啸的海风大喊,一个人耕地种菜,见证一株草的成长。
除了画画,她发现自己还爱上了烹饪、织毛衣、写小说。
独处时,时间全由自己支配,她并不比以前悠闲,却比从前快乐。
很赞同梁永安老师的一句话:
每个人都有非常好的天资,人在社会上,最怕的就是被杂质淹没,所以,人要有点离群索居的气质,要有孤独的能力。
人唯有在独处中,才能认清自己,给灵魂以自由,去做真正喜欢的事。
哪怕落单,也要为自己活一次,哪怕不合群,也要有自己的风趣。
▽
王小波将有趣作为不可动摇的人生信条,他说:
“假如这世界上没有有趣的事我情愿不活。”
为此,他宁愿离群索居,贴着“孤僻”的标签,于人世间踽踽独行。
岁月,终将他独特的魅力释放。
他让所有人明白,用智慧滋养生命,远比混入人群,更能收获幸福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