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1
贪婪和惰性,人皆有之。
金无足赤,人无完人。
就连《西游记》中的如来佛祖,也难免会犯糊涂。
比如,他的两位随身侍者阿傩和迦叶,当唐僧师徒历经艰险来到灵山,被领到藏经阁时,这两位侍者明目张胆地师徒四人索要“人情”。
因索要无果,阿傩和迦叶就传了无字经给他们。
不得已,师徒四人只得折返回去,还将此事向佛祖禀报,以期能够惩罚二人。
原以为二位尊者一定会受到重罚,然而,佛祖反倒替他们说话,认为二位尊者提出的“三斗三升米粒黄金”的价钱,是将经书“忒贱卖了,将后代儿孙没钱使用”。
佛祖的这番说辞,与他在迎接唐僧到来时的讲话:“我今有经三藏,可以超脱苦恼,可解释灾愆”,简直就是自相矛盾啊。
最后,为了取得真经,唐僧不得不将自己的紫金钵盂送给了二位尊者。
佛祖显而易见地“护短”,其实,就是在为“自家人”撑腰。
佛祖的这一做法,与他所宣言的不贪、不嗔、不痴简直是背道而驰,是“监守自盗”。但恰恰是这种强烈的反差,让人们意识到,人性中的“贪嗔痴”哪里可以泯灭呢,纵然是“时时勤拂拭”的修行者,也不免会“染尘埃”。
何况,我们都是肉体凡胎的普通人呢?
02
熬得住,出众,熬不住,出局。
换作普通人,在求学的道路上,在就业或创业的道路上,也不免出现“自甘堕落”的时刻: 读书是苦的,不仅需要静下心来,坐得住冷板凳,还要一再超越自己,才能不断超越身边人。哪怕自己已经很努力了,也一再考出了很高的分数,但面对升学有限的名额,只有不断接近满分,样样都脱颖而出,才有可能胜出。
工作就更复杂了,一个人再勤劳再努力,也还需要运气的加持,很多时候,偶然的因素往往成为决定性因素,让人感慨,人算不如天算。
在奔向成功的过程中,那些胸无斗志、无法自律的人,早早地就被淘汰了;而那些有理想,能自律的人,也时常会被心中的“贪念”所侵扰:就休息一下吧,比如少做一张卷子,多看一眼手机;比如,少写一份材料,多赴一场闲聊。
这些看似“无伤大雅”的小放松、小缺点,有可能成为一个人调整自己的出口。毕竟“身体是革命的本钱”、“会休息的人才会工作”。
然而,人最怕的就是自以为是,人们也时常高估了自己的“控制力”:说好了只在周末玩一下电子产品的,但只要拿到手上了,就像着了魔似的,不舍得放下;说好只允许自己看一集电视剧的,却忍不住对跌宕起伏的剧情的好奇,成为了彻夜不眠的“追剧”。
一个人被“废”,从来都不是身边的人放弃了他,而是他沉溺在“自我满足的”低级乐趣中,用温水煮青蛙的方式,让自己一再坠落,最后,如同仲永一般,“泯然众人矣”。
所以,不管是做学生,还是成为了“打工人”,当你还没有问鼎成功,还无法一骑绝尘的时候,甘心情愿,让自己“熬出头”,日复一日让自己苦练“基本功”,才能扫清一切障碍,才能得偿所愿。
03
有梦想,才会有奇迹。
作家林海音在《窃读记》中写道:“我们是吃饭长大的,也是读书长大的。”
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,读书是认识世界,启迪梦想的一扇窗,在前人的字里行间中,我们看到了世界无限的可能和无尽的精彩。
那些文字描述的画面,一遍遍在我们的脑海中拼凑,有了截然不同的版本,比如,那“千年不死、死后千年不倒,倒后千年不朽”的胡杨林到底长什么模样;比如,星空、大海、湖泊到底有怎样的深不可测......
当诗和远方悄然在一个人的心中升腾起来,去看更美好的世界,便成为学习生活的动力源泉。
一切的起点,就是从当下开始,学好功课,练好特长,成为有才华的人。
但哲学家叔本华告诉人们:“曾经愚蠢地以为,歌唱得好,字写得好、文笔好、球打得好,或某一方面有特长就是有才华,后来才发现,灵魂的觉醒、思想的升华和人格的独立才是真正的才华。”
只是,寻常人能够在一二方面有所成就便很了不起了,但真正的勇者,正如书本所说的,是追求灵魂的觉醒,思想的升华和人格的独立的人。
他们的理想和追求,不是空中楼阁,不是突发奇想,而是自己走过了万水千山,登上了一座座高峰,阅览到常人无法企及的风景之后,拥有了大格局、大气度,从而也对自己有了更高的要求。
04
结束语:
古人说:“生如蝼蚁当有鸿鹄之志,命薄如纸应有不屈之心。”
今人说:“若没有躺赢的命,那就站起来奔跑,乾坤未定,你我皆是黑马。”
当你迷茫无助时,当你想要躺平放弃时,记得读一读以上几句话,现在就出发,去踏踏实实地读一本书,做一道题,写一个方案,也许,一开始,收效甚微,收获甚少,但你一定要记住,越努力,越幸福;越自律,越自由!
|